據(jù)國外媒體報道,長期以來,太空電梯是脫離現(xiàn)實生活,出現(xiàn)在科幻小說中的主題內(nèi)容之一,同時,這也是美國宇航局和其他機構(gòu)進行可行性研究的課題。目前工程師達到的共識是,太空電梯是一個非常好的構(gòu)想,但是建造過程中涉及到承受巨大的應力和壓力,現(xiàn)有材料無法符合其要求。
然而,美國約翰·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數(shù)學家和一位機械工程師提出,只要電梯制造商采用更多的生物學技術(shù),調(diào)整風險評估,并建造一些自動維修機器人,不久將來建造一部太空電梯是完全可能的。
在一篇研究報告中,作者丹·普佩斯庫(Dan Popescu)和肖恩·孫(Sean Sun)模擬了太空電梯設計,他們是基于生物結(jié)構(gòu)(例如:韌帶和肌腱)發(fā)現(xiàn)最大應力與最大拉伸強度的比率計算得出的。這比工程中使用的應力-強度比率高許多,該材料吸收作用力的能力至少是破壞作用力的兩倍。
研究人員指出,像這樣的應力-強度比率對于正常的土木工程項目而言是可以接受的,但對于大型建筑來講,這個比例太過嚴格,無法控制失效概率。值得注意的是,太空電梯非常大,可能是人類建造的最大建筑結(jié)構(gòu)。
建造太空電梯能讓人類和太空物資運送至地球大氣層之外,在一些太空電梯設計中,并未提及必須使用火箭。最早的太空電梯構(gòu)想是1895年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·齊奧爾科夫斯基(Konstantin Tsiolkovsky)提出的。
從1895年開始,科學家們便開始不斷地提煉更新太空電梯設計,但是電梯的基本設計并未出現(xiàn)變化。太空電梯包含一根固體在地球上的纜繩,通常電梯向上延伸至地球靜止軌道——距離地面大約35786公里。
在纜繩的頂部末端是一個平衡物,重力和向外方向的離心力使纜繩處于緊繃狀態(tài),沿著纜繩放置一個貨艙,可沿著纜繩上下移動。這個太空電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——對超長纜繩施加壓力如此大,以至于當前沒有任何事物足以承受它。
在過去幾十年里,已有一些大型設計比賽和提議方案用于解決這個問題,但迄今為止,沒有一個方案是成功的。最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2014年谷歌公司開展的“Google X”項目,但當時沒有人能夠制造超過1米長的超強度碳納米管纜繩,太空電梯建造的方案被擱置了。
據(jù)了解,碳納米管是太空電梯工程師的巨大希望,但是這種希望可能會破滅。2006年一項研究模型預測稱,在大約10萬米長的納米管纜繩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,從而使纜繩整體強度降低70%。
普佩斯庫在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一種不同的解決方法,雖然碳納米管從理論上是太空電梯纜繩的最佳選擇,但是當前技術(shù)無法制造超過幾厘米長度的碳納米管,因此用碳納米管制造太空電梯是不太可能的。然而,他提出采用一些復合材料——碳納米管與其它材料結(jié)合在一起,雖然強度比純碳納米管弱一些,但是我們正在采用自行修復機制增強材料強度,確保超級建筑的穩(wěn)定性。
這種自修復機制是至關(guān)重要的,研究人員提出一種纜繩設計,將它的方向一分為二,向上,進入一系列“堆棧段(stacked segments)”;側(cè)向,進入一系列“平行纜繩細絲(parallel filaments)”。當任何纜繩細絲出現(xiàn)故障,事實上這種情況會經(jīng)常發(fā)生,其影響力僅限于其自身的堆棧段,負載重量立即分擔至平行纜繩,直到修理機器人到達進行替換為止。
研究人員指出,擁有這種“自動修復機制(autonomous repair mechanism)”,太空電梯能夠在高應力水平下確??煽啃?,同時,也可采用強度稍低的材料制造,使實際可行性更加接近。
普佩斯庫指出,所有這些太空電梯模型的基礎(chǔ)是逐漸降低的應力比,工程設計標準與生物學原理相結(jié)合。他強調(diào)稱,人體跟腱和脊柱可以承受巨大應力,非常接近于它們的抗拉強度,這要比工程師設計的鋼鐵所承受應力強度更大。
其主要原因在于,至少在某種程度上,肌腱和脊椎擁有自我修復能力,這是鋼鐵材質(zhì)所缺少的。研究人員認為,將肌腱和脊椎的生物學機制添加到太空電梯設計中,意味著我們無需等待未來派新型材料。
普佩斯庫說:“我們認為像太空電梯這樣的超級大型建筑結(jié)構(gòu)設計,要充分考慮到組件可能出現(xiàn)故障,還需要一套自我修復機制用于替換受損組件。這樣才能保證太空電梯在高負載下運行,而不會損壞其完整性。這意味著我們使用現(xiàn)有材料建造超級建筑結(jié)構(gòu)是可能實現(xiàn)的!”